发布日期:2025-08-19 10:06 点击次数:77
一、无人机攻防成俄乌对抗新常态,本土纵深遭波及
当地时间 8 月 9 日深夜至 10 日凌晨,俄军从斯摩棱斯克州、布良斯克州、克拉斯诺达尔边疆区等多地,向乌克兰发起大规模无人机袭击,总计发射 100 架攻击无人机。乌克兰空军战报显示,其防空系统成功拦截或压制 70 架无人机,剩余 30 架击中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州、哈尔科夫州等多地的 12 处目标,另有 3 处地点被无人机碎片波及。
同一时段,乌克兰无人系统部队采取跨境反击行动,于 10 日凌晨袭击俄罗斯萨拉托夫炼油厂,引发多次爆炸和火灾。这座年原油加工能力达 700 万吨的关键设施,主要为俄军提供石油产品,此次袭击导致其产能大幅受损。俄方通报称,袭击造成 1 名平民死亡,3 栋居民楼居民被紧急疏散,当地发布了长达 5 小时的无人机袭击警报。
展开剩余66%双方攻防范围已突破前线局限,乌军无人机打击距离延伸至距前线约 1300 公里的俄本土纵深,俄军则在克拉斯诺达尔边疆区等区域展现拦截效能,单区击落 29 架无人机,呈现 “以无人机反无人机” 的消耗战特征。
二、伤亡与争议交织,军事与民用目标难分界限
冲突造成的人道代价持续攀升。哈尔科夫州库皮扬斯克市因无人机袭击导致 4 人受伤;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州锡涅利尼科沃市火车站遇袭后暂停运行;俄萨拉托夫州无人机残骸坠落居民区,引发爆炸冲击波,造成公寓窗户震碎、车辆受损。
双方对袭击性质的争议尖锐对立。俄国防部强调,所有打击目标均为军事设施,指责乌军 “将无人机部署在居民区,利用平民作为掩护”,并披露此前在罗斯托夫州发生的无人机坠楼事件,证明乌方行动 “无视人道底线”。乌方则发布视频证据,显示被击中的火车站承担人道主义物资运输功能,指控俄军 “蓄意扩大对民用设施的打击范围”。
军事专家张明(中国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)分析:“俄乌无人机对抗已进入‘模糊战’阶段,军事目标与民用设施的界限被刻意模糊,既反映双方战术困境,也加剧了国际社会对战争伦理的担忧。” 数据显示,仅 8 月第一周,俄方就宣称累计击落 1508 架乌无人机,单日最高拦截量达 118 架。
三、大国博弈暗流涌动,消耗战难见终点
这场无人机拉锯战背后,折射出复杂的国际角力。俄方指责美国向乌克兰提供无人机技术支持,称 “华盛顿的芯片成为乌军跨境袭击的帮凶”;美方则回应,俄方对民用基础设施的打击 “违反战争法”,并持续向乌输送防御性装备。
从战略影响看,萨拉托夫炼油厂受损直接冲击俄军后勤,其为前线供应的燃油占比达 12%,产能下滑可能削弱装甲部队机动能力;而俄军通过高频次无人机袭击,试图消耗乌军防空资源,乌方拦截压力陡增,需在重点城市与民用设施间分配有限的防空力量。
国际社会对局势升级表达担忧,多国呼吁避免针对关键基础设施的打击,优先保护平民安全。但在当前攻防循环中,无人机已成为双方 “以战养战” 的核心工具 —— 俄军靠数量压制,乌军靠精准破袭,这场没有硝烟的 “蜂群战争”,正以消耗生命与资源为代价,将和平谈判的曙光拖入更深的迷雾。
发布于:山东省